首页 机构大全 枣庄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枣庄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 基本概况

全称: 枣庄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 枣庄农商银行

性质: 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定位: 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原枣庄市市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山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峄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台儿庄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薛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通过合并重组方式组建的市级农村商业银行。

成立时间: 于 2016年12月23日 正式挂牌开业。

注册资本: 135,150万元人民币(具体数值请以最新公告为准)。

法定住所/总部: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新城街道民生路601号(或类似地址,具体请核实)。

监管级别: 省级派出机构监管(山东银保监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

地位: 枣庄市规模较大、服务网点覆盖全市的法人金融机构之一,是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


2. 历史沿革与发展

枣庄农商银行的前身是分布在各区(市)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农联社)。

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大背景下,枣庄市启动了农信社向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的进程。这通常经历了“信用社→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模式转变(具体到各联社改制时间点不同)。

关键节点: 2013年,原枣庄市市中区农联社、峄城区农联社、台儿庄区农联社和薛城区农联社整合组建了枣庄农村商业银行(第一次市级整合);同时(或之后不久),山亭区农联社也并入(第二次整合)。

最终整合: 在前期整合基础上,2016年12月23日,五家机构(市中、山亭、峄城、台儿庄、薛城)最终合并重组为统一法人的 枣庄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3. 业务定位与服务范围

市场定位: 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

核心业务: 提供各类人民币存款、贷款、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银行卡、电子银行、代理收付款项、代理保险、同业拆借、债券买卖与回购等传统及创新金融业务。

服务重点:

“三农”金融: 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小微金融: 专注于服务本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普惠金融: 拓展服务渠道(包括物理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提升城乡居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

社区金融: 深耕本地市场,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服务网络: 在枣庄市五区一市(市中区、薛城区、山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滕州市)设有众多分支机构(网点数量通常超过100家),服务网络覆盖全市各区县,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4. 股权结构与特色

枣庄农商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股权由众多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共同持有。

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多元,前十大股东通常包括地方骨干国有企业(如山东能源集团下属企业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曾为重要股东)、本地有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如山东汇通集团等)、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符合条件的自然人投资者和员工持股等。体现了地方政府、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共同参与。


5.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经营理念: 倡导诚信、稳健、创新、责任等核心价值观。

社会责任: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支持地方文化体育发展,提供助企纾困金融服务,致力于成为“枣庄人民自己的银行”。

风险管控: 致力于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合规稳健经营。


6. 荣誉与认可

(信息可能随时间变化,以下为部分历史性例子)

曾获得过如“全国十佳农村商业银行”、“全国标杆农村商业银行”、“中国服务县域经济领军银行”、“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十佳品牌创新奖”、“全国农村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发展十强”、“地方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单位”等多项国家级及省市级荣誉称号。

在监管评级中通常保持较好水平(如达到A级等)。


7. 挑战与前景

作为地方性中小银行,枣庄农商银行面临着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银行业竞争加剧(尤其是与大型国有银行和地方城市银行的竞争)、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科技(FinTech)冲击以及服务对象风险相对较高等挑战。


发展前景:

依托地方经济基础,持续深耕本地市场,巩固“三农”和小微服务优势。

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模式,提升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紧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寻找新的增长点。


总结:

枣庄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根植于枣庄本土、由区域农信社合并重组改制而成的市级法人银行。它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和社区为己任,拥有广泛的本地服务网络和多元化的股东结构。在支持枣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面对未来,枣庄农商银行在坚守定位、持续创新和防控风险中寻求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