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割肉大戏”演不下去了! 消费贷利率跌破3%,经营贷玩起“2.68%亏本大甩卖”,存款利息却像焊死的钢筋——明面上降了,暗地里靠“手工补息”“送礼返现”把成本越抬越高。 结果? 银行净息差一路跌到1.43%,创20年最低,相当于每放100万贷款,赚的利息还不够给员工发提成。
现在,广东银行业突然掀桌子喊停! 7月17日,广东银行同业公会集结工行、平安等巨头,宣布启动“1+3+N”反内卷作战:监管列负面清单,银行签自律承诺书,消费贷、经营贷、存款全领域立规矩。 平安银行广州分行火速跟进,2000名员工集体签“军令状”。 这场自断臂膀的“价格战”,真能终结吗?
消费贷卷成“白菜价”
年初,消费贷利率集体跳水到3%以下。 宁波银行直接甩出“2.8%利率券”,每天限量5张抢破头;交通银行发3.24%优惠券,招商银行搞拼团贷款,3人成团利率压到3.28%。 华南某银行零售主管苦笑:“利率低于3%就是亏本,放100万贷款,利息还不够覆盖人工成本! ”
经营贷“自杀式降价”接棒
这边消费贷刚被监管按回3%以上,那边经营贷又杀红眼。 7月初,招行对优质客户发“2.68%特惠券”,中行、建行跟进3%利率产品,比同期国债收益率还低。 央行急得在报告里开骂:“部分贷款利率倒挂国债,房贷甚至赔本赚吆喝! ”
存款大战玩起“躲猫猫”
存款端更魔幻。 去年全国性大行6次集体降息,但中小银行阳奉阴违:河南荥阳农商行悄悄把三年定存利率抬到2.05%;无锡锡商银行推3%高息大额存单;更有银行搞“暗箱加息”——存2万送125元红包,实际年化利率飙到3.9%。 存款中介趁机煽风点火:“抓住窗口期! 现在存50万,三年利息差15000元! ”甚至催生“存款特种兵”坐高铁跨省存钱。
结果:银行利润血流成河
疯狂内卷让净息差(银行利润命脉)崩到1.43%,远低于1.8%的生存警戒线。 工行、中行、建行2024年净息差同比暴跌超20个基点,城商行年报直接报亏损。
同质化竞争:千行一面只会比价格
打开任意两家银行APP,首页清一色“存款X%”“贷款秒批”,产品像复制粘贴。 新余市调研报告点破困局:“大行靠低利率和数字化抢客户,小行为保份额只能跟着降价,最后全行业陷入低水平互耗”。
考核逼良为娼:规模情结是元凶
“行长KPI里贷款规模占40%,客户经理存款任务完不成就扣钱! ”某支行行长透露。 为冲业绩,员工互换贷款指标、自掏腰包贴息;月末季末高息揽储,雇“存款特种兵”刷数据。
政策传导失效:贷款降得快,存款降不动
过去五年,政策利率降0.85%,贷款利率跟跌1.9%,存款利率却只降0.5%。 央行怒批: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严重拖累货币政策空间!
“1+3+N”拳拳到肉
平安银行火线响应
7月22日,平安银行广州分行把年中会改成“反内卷宣导会”,全员签署承诺书,把反内卷纳入绩效考核。 清远、阳江等地协会同步跟进,矛头直指“价格战”病灶。
但执行仍是生死关
行业公会没执法权,自律全靠银行“自觉”。 某股份行客户经理私下吐槽:“别人降价你不降? 客户立马跑光! 考核指标可不会同情你”。 更现实的是,中小银行负债成本高,根本“卷不动”大行的低利率。 比如专精特新贷款,大行能给3%,小行成本都覆盖不了。
信用卡转型:从发卡量到绑卡率
工商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三年缩水1500万张,但招行、邮储另辟蹊径:招行用AI重构客服系统,邮储上线新一代信用卡系统,拼的不再是发卡量,而是支付平台绑定率、客户分期转化率。
财富管理成救命稻草
平安银行明确转向:减少对存贷利差的依赖,重点攻坚财富管理。 中信银行在业绩会上放话:“不走以量补价的近路,也不走以价补量的险路”。 逻辑很直白:存款利率再降,居民财富总得找出口。 中银研究院数据:财富管理业务正被动提升为银行收入支柱。
差异化定位:大行吃牛排,小行啃猪脚饭
工行、农行喊出“带头不打价格战”,转身扑向跨境金融、科技贷款等高端战场。 中小银行则扎根本地:某城商行嵌入餐饮供应链,给小微店主放采购贷;锡商银行专攻高流动性大额存单,锁定怕麻烦的生意人。
存款:高息狂欢终结,但套路少了
“2%以上存款利率会越来越少。 ”某城商行人士承认。 但好处是“手工补息”“暗返红包”等灰色操作被严打,收益更透明。
贷款:薅羊毛别想,但服务可能更爽
“2.68%亏本贷”必然消失,但银行可能把省下的成本用在服务升级上。 比如某银行简化经营贷流程,审批从3天缩到1小时;广发银行用AI系统监测资金流向,不再反复骚扰用户补交消费凭证。
最大赢家或是小微企业和刚需族
反内卷逼银行深耕细分市场。 浙江某科技小微拿到“专利质押贷”,利率比普通经营贷低0.5%;广州首套房贷利率稳在2.85%,无限逼近公积金贷款,银行不敢再玩“低于保本点抢客”的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