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行向下求生,让中小行无路可走。一句话其实简单明了地概括出了当前银行竞争的实际情况和残酷。大家都知道这几年银行内卷非常严重,但到底是由谁卷起来,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多争论。大银行说是小银行卷起,因为他们胡乱提高存款利率,个别小银行存款利率比大银行还要高出一倍。而小银行则出来反驳,大银行才是真正的“卷王”,他们利用客户优势,资金优势,网点优势,政策优势低息吸收存款,然后又以较低的利率对外发放贷款,把市场搅得一团浑水。这个理由其实还是能够站得住脚跟的,大行业务下沉确实是内卷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我国有近4000家银行,这里面既有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有12家股份制银行,还有各大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等。以前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候,各大银行都是各司其职,大家在自己的细分领域耕耘,基本上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对于大银行而言,他们资产端所服务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型央企、国企以及一些优质的企业和房贷客户,服务好一个企业顶好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小企业。而中小银行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面耕耘,主要服务好区域内的中小企业以及三农客户。在这种市场环境之下,大家相安无事,利润也在快速增长,基层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银行的竞争格局完全打乱了。大家不再是各司其职,而是乱拳出击,凡是个客户,不管他是大是小,都是银行口中的肉。而这种混乱局面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行业务的下沉。以前很多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客户以及个人客户都不屑一顾,但这几年风向完全变了,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客户也成为大行重要的任务指标了。比如普惠金融,个人消费贷,个人经营贷,信用卡业务等等都有很明确的指标。大行将触角伸到小银行的传统地盘之后,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大银行的下沉业务增长很快。从一些大行公布的2024年财报数据来看,很多银行的零售业务增速都比较明显。我们以个人消费贷为例,2024年末不少大行个人消费贷余额同比增长都超过20%,个别大行同比增长更是高达90.44%。除了个人消费贷迅猛增长之外,个人经营的增速也很猛,不少银行同比增速也超过20%。不过与这些大行零售业务快速增长形成反差的是,这两年很多小银行都备受压力,甚至有很多银行市场份额都缩水了。
这两年一些大行之所以纷纷下沉业务跟小银行面对面的硬干,主要是源于两方面的压力。一个是业绩增长压力。这几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银行业的日子并不太好过,尤其是房贷增长缓慢,开发贷萎靡不振更是给一些大银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大银行都面临业绩增长乏力,甚至出现利润下降的情况,比如2025年第一季度有不少大行的利润都逐渐地负增长。面对这种压力,各大银行只能不断推动“降本增效”,而增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将业务下沉拓展更多的小微客户和个人客户。二是来自政策上的压力。国家一直在推动一系列增量措施,而这些措施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银行信贷来推动。尤其是在中小微企业信贷以及消费贷上面国家更是连续多次出台政策要予以支持,一方面利率要有优惠,另一方面信贷门槛要放宽。而且这是政治性任务,大银行想做也得做,不想做也得做,就比如拿普惠金融来说,就有“两增”要求,达不到要求是要挨罚的。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大行也只能不断将业务下沉了。
这些业务下沉对中小银行的冲击是最直接的,甚至很多小银行都毫无招架之力。这里面的原因是大银行和小银行的利率定价完全不同。大银行凭借着政策优势以及市场优势,他们可以以较低的利率吸收存款,目前国有六大行官方挂牌率最高也才1.3%,哪怕它以2%的利率放出去,仍然有息差空间。凭借着这种利率优势,大行在业务下沉的时候信贷利率是目前整个市场当中最低的。最关键的是很多小微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潜在的风险比较大,如何在任务和风险之间实现一个平衡,这是非常考验大行的。这时候有些银行为了抢夺到更多的优质客户就愿意给出更低的利率。面对大银行的这种竞争策略,小银行根本扛不住。主要是小银行本身的存款利率是比较高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资产端不能定价太低,否则息差会很小,甚至没有利润。但如果资产端定价利率太高了,又无法跟大银行竞争,那该怎么办呢?最后很多小银行只能硬着头皮跟大行通过低利率卷一些优质客户,结果双方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利率越卷越低,息差越卷越小。
如何破解这种困局呢?其实更需要银行做的是改变风险定价以及偏好。虽然目前银行在资产端的内卷非常严重,但是市场却出现非常奇怪的一种现象,大量有信贷需求的客户仍然无法从银行获取信贷。对此很多银行从业人员可能不认可,说现在只要是个活人,基本上都能够从银行获取信贷,那些说无法获取信贷的纯属胡说八道。但如果大家认真去做市场调研会发现,现实当中确实有很多没有抵押、没有担保,而且工作单位比较差的人无法从银行获得信贷,就算他们的信用再好也无济于事。相反,有一些有抵押物或者工作单位比较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国企职工,就算他们没有信贷需求,银行也会硬塞。这说明银行的风险观念还停留在以前,这跟互联网信贷的思维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银行能够改变风险观念,改变风险定价模型,那潜在的客户空间会大幅增加,内卷或许就不会那么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