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票据市场出现了令人惊掉下巴的异常现象——短期承兑汇票转贴现利率在极短时间内大幅跳水,部分期限的利率甚至接近于0。形成一种奇观:各大银行营业部在7月最后几天想尽一切办法找票,完全不在乎利率多低。表面上看,这意味着资金极度充裕,但熟悉行业的人都明白,这并非经济繁荣的信号,而是银行在“放不出贷款”情况下的无奈操作。在每年的信贷考核周期中,商业银行必须完成一定规模的贷款投放。这不仅是内部绩效的硬指标,也是监管层对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一项要求。然而,今年的情形显得格外尴尬——优质企业不愿借钱,居民不想背债,贷款需求普遍萎缩。面对任务压力,银行只好通过买入票据来“冲规模”。在会计核算中,票据可以算作贷款投放,因此这种方式成为填补缺口的捷径。
但票据交易只是账面上的数字游戏,并不能带来真实的融资扩张。它更像是一种临时的装饰,把未完成的贷款任务用另一种资产替代,既解决了指标问题,又回避了风险。然而,这种技术性操作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正陷入低谷。
贷款难的核心问题在于:银行不愿意放,企业和居民不敢接。
人们通常都只关注贷款规模的增长放缓,而忽视了贷款结构的恶化。对银行而言,资金其实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难点在于找到合适的借款人。在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许多企业对未来预期偏谨慎,不愿在产能扩张上投入更多资本。即便有资金需求,也更倾向于短期周转,而非中长期项目投资。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虽然在数据上出现回暖迹象,但这种改善并没有转化为实质性的信贷需求。企业主担心市场不确定性,宁愿保持现金储备,也不愿承担未来可能的偿债压力。以上种种心态,使得银行即便愿意放贷,也找不到足够安全的项目。尤其是中小银行,2025上半年大部分根本完不成放贷任务。居民部门的情况同样如此。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的降温,让不少家庭提前偿还住房贷款,降低债务负担;而消费贷款在3%以下利率优惠被叫停后申请量随之骤减。部分经营贷依然存在需求,但更多是为了续接原有债务,而非新增投资或消费。银行在风险评估中,对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群体保持高度谨慎,这进一步压缩了可放贷的范围。想贷款的人贷不到,本质上是结构性挤压下的弱势群体之无奈。
贷款难,中小微企业跟个体户是典型代表。
这类企业往往缺乏充足的抵押物和稳定的现金流,在银行的风险模型中属于高风险客户。尽管他们可能急需资金用于原材料采购、设备更新或业务扩张,但贷款申请常常在审批环节就被否决。
我曾看过一个案例,一位连锁店老板在疫情前生意规模达到数千万级别,在疫情当中受到很大打击,他只需要有一笔五百万左右的桥接融资就可以渡过难关、逐步恢复生意,但现实是没有任何贷款愿意贷给他。
个体工商户的境遇也相似。很多小店、餐馆、网店经营者在疫情和消费疲软的冲击下资金链趋紧,他们都在努力经营、生存下去,希望通过贷款渡过难关。然而,银行对于小额、分散且信息不透明的借款申请普遍兴趣不大。即使愿意提供信贷,往往附加较高的利率或复杂的担保要求,使得借款成本和难度双双上升。普通居民中,那些没有稳定工作、收入波动较大的群体,也面临类似困境。对于银行来说,这类客户的还款能力难以预测,一旦出现违约,将直接影响不良贷款率。于是,信贷资源更多集中到风险低的公务员、大企业员工或优质企业的配套群体手中,形成“有钱的更容易借到钱,缺钱的更难获得贷款”的荒诞现实。
银行为何如此谨慎?
原因在于当下的盈利和风险之间的微妙平衡。在净息差不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而贷款一旦发生坏账,将直接侵蚀利润。此外,监管对不良率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使得银行必须在资产质量上更为保守。对于大型国有银行而言,雄厚的资本和完善的风控体系让它们有能力承接更多政策性任务,比如近期推出的贷款贴息项目。但中小银行则不同,它们在资本、技术、客户资源上的劣势,使得风险承受能力更弱。在贴息政策落实到具体操作环节时,中小银行往往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和动力。这种差距不仅影响贷款的可得性,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分化——优质客户被大行锁定,其他客户则在中小银行和民间融资渠道之间徘徊。
可能有人会说,政策刺激难道没用吗?
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真实的现实困境。理论上,降低实际利率这种宽松政策能够提升居民和企业的借款意愿,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但现实中,这一逻辑要顺利实现,需要银行、借款人和市场信心三者的良性循环。如果银行担心风险而迟迟不放贷,贴息政策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如果企业和居民对未来收入和市场环境缺乏信心,再低的利率也难以驱动借款行为。更重要的是,一些行业的信贷风险权重较高,银行在考量资本占用和回报时,可能依然选择谨慎。
这样一来,“放水”就很难真正放出去了。因此,政策要想真正落地,必须在降低借款成本的同时,解决风险分担机制,让银行敢放、能放。同时,还需推动信贷结构优化,让更多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民生领域,而不仅仅是集中在少数低风险领域。
总之,当前的贷款市场,正在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对比:一边是银行手握充裕资金却找不到合适的借款人,另一边是中小企业和部分居民急需资金却难以获得贷款。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反映出的不仅是经济恢复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也体现了多年以来的旧弊: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上的短板。
美国为什么有着如此发达的工商业?
就是因为美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其发达的金融服务业,涵盖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完美地实现了资金的市场化配置和健康流动。
信贷,是经济运行的血液。血液循环不畅,既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也削弱金融体系的活力。当看到票据利率接近于零、贷款指标依然难以完成时,早已不仅仅是银行的难题,更是整个经济体系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