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甩卖不良资产的消息一出,瞬间引爆了舆论。这次挂牌转让的可是11.73亿元的贷款,却仅以1.031亿元的起拍价在市场上抛售,折算下来不到总额的9%。这是啥情况?比商场打折都狠,一下子让不少“吃瓜群众”看傻了眼。更劲爆的是,这些资产都是纯信用消费贷款,涉及5万多户借款人,平均逾期时间高达377天。 整整一年多没还钱,这算什么操作?
这次甩卖的不良资产包详细情况更是令人头皮发麻。总计146275笔贷款,平均每户欠款超过2万元,最高的一户甚至欠了25万多。你细品,这些钱差不多相当于普通工薪族忙活一年攒下来的工资。然而这些贷款状态早被蚂蚁消金列为“损失类”,核销也完成了,甚至没走法律诉讼程序。这种急着甩卖的劲头,仿佛就是在告诉我们:催收没戏,能收回的是赚到,剩下就算白搭。
更值得关注的是借款人的画像。平均年龄将近38岁,不算年轻,但也正是收入相对稳定、还款能力较强的时候。为啥还会大面积逾期?答案是“多头借贷”。借款人平均每人在多个机构同时贷款2.77笔,“拆东墙补西墙”玩得飞起。有人形象地比喻,这就像玩杀毒软件,一个病毒出问题,结果整个系统崩了。这种借贷方式风险极大,但规模居然如此之大,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甩卖不良资产的现象不仅仅在蚂蚁消金一家出现,而是整个持牌消费金融行业的“集体行动”。据银登中心披露,仅9月份就有9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了类似的资产转让公告,其中还有中银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这样的老牌玩家,大家扎堆赶着年底清理“坏账”,打理财务报表回笼资金。这种操作虽然看着规范,但也让人不禁想问:这些不良资产的成因难道仅仅是因为借款人个人问题吗?
不少网友的评论更是直切要害。一边有人吐槽借款人“把贷款当工资花”,一边有人反思蚂蚁消金的风控问题:“纯信用贷款对审核要求那么高,当初审批的时候难道真的没看出多头借贷的风险?”问题还不止于此,整个行业的信息共享机制看起来也非常薄弱,不同机构间对借款人的负债情况似乎并没有互通。这可不就给了那些钻漏洞的借款人机会吗?
虽然甩卖不良资产的行为本身未必是坏事,毕竟它能让机构及时处理掉“死账”,减轻资金压力,同时通过公开挂牌的形式让整个过程更透明合法。但这背后的消费信贷乱象还是不容忽视。大量消费者缺乏理性借贷观念,把贷款看成“天降横财”,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而机构风控上的“失守”,也使得风险不断扩大,最后酿成全行业的“老大难”。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这次甩卖的不良资产,不只是机构一次性的财务清理动作,更是为整个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消费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借贷观念,明白“借的钱终归还是要还的”,而机构更需要加强风控能力,从信息共享到审批流程好好补一补漏洞,别再让“多头借贷”成为不良贷款的普遍现象。
所以,蚂蚁消金这次少收了10亿元啃下坏账,到底是喝茶看戏还是含泪疗伤?消费者又为什么总是到了逾期才醒悟“拆了墙也补不上了”?未来的消费信贷该如何建立一个真正良性的循环,谁来负责,谁来买单?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人好好想想。